2011年,全区预计实现增加值57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年均增长18.2%。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
企业总产值1545亿元,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2
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
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3亿元,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亿元,年均增长17.4%。外贸直接出口总额55亿美元,年均增长24.3%。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引进重大项目,促进经济提速发展。三一重工一期竣工并实现试生产,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工建设,徐工机械成功签约。深入开展外向型经济招商,形成内
外资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累计实现内资实业型项目到位资金325亿元;合同
外资24.4亿美元,到位资金16.8亿美元。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完善规划布局,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园区产业能级不断提升。2011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完成产值117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完成塘外化工区整体搬迁,累计淘汰劣势
企业310余家。
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结合南桥新城开发,积极推进南桥中小
企业总部商务区、上海金融产业服务基地、漕河泾科技绿洲奉贤园区等服务业发展基地建设。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中小
企业节。百联南桥购物中心建成开业,特色商业街建设稳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碧海金沙、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等4A级景区成功创建,“海农”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达26.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7.7%。
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高新技术
企业211家,市级科技“小巨人”
企业34家,市级
企业技术中心15个,上海市名牌85项,上海市著名商标62件。4家
企业获上海市质量金奖、2家
企业获区长质量奖。成立区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强化校企合作,“三区联动”1工作取得初步实效。落实联系服务
企业制度,努力帮助
企业解决困难。组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小额贷款
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公司等,不断拓宽
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
企业上市,凯宝药业等6家
企业成功上市。
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4,完成“难点村”5治理。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在全市率先成立农业要素交易所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镇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青村镇小城镇改革、南桥镇杨王村股份制改革和庄行镇新叶村宅基地归并等试点工作。林业改革发展成效明显,荣获“全国林权改革百强区县”称号。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出台村民住房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大力推进居民点规划编制。累计完成村庄改造10200余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6200余户。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50公里,改造危桥1167座。整治镇村级河道3086公里、黑臭河道96公里。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成100家农家会所、1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和18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0元,同比增长13%,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稳定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至2011年底全区创建粮食高产示范方153个、8.3万亩次。扎实推进蔬菜、畜禽、水产标准化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接二连三”6工程,建立健全“三田”7为农服务机制,大力扶持种源农业发展,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0家,带动农户7万余户,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0亿元。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上海市名牌农产品9个。
[1]建筑业
建筑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30亿元,可比增长23.7%。全年建筑
企业完成施工产值7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施工面积为638.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2%,竣工面积为308.7万平方米。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5.0万元,比上年提高3.8%。建
金汇港
设工程参与各方自主创新,大力提升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全年有61个工程项目入选奉贤区建设工程曙光杯奖;102个工程项目入选奉贤区优质工程优质结构;15个工程项目入选奉贤区建设工程文明工地。4项工程正式入选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3项工程正式入选上海市金属结构建设工程“金刚奖”。
金融业
金融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9.2亿元,比上年增20.6%。全区有银行机构9家,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300.9亿元,年内新增存款31.5亿元,比年初增长11.7%,其中
企业存款146.3亿元,增1.2%;贷款余额234.1亿元,年内新增贷款21亿元,比年初增10.7%,其中中长期贷款140.4亿元,比上年增44.2%,占贷款总额的59.9%,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0.7亿元,增53.4%,占贷款总额的21.7%。资本市场在改革和规范中稳步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8630万美元和5710万美元。在奉的2家上海市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额46.5亿元,比上年增长7.2%。股票成交额32.5亿元,比上年下降12.44%。
国内商业
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商业
企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批零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18.21亿元,可比增长36.7%。市场销售平稳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能级提升对消费需求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商业销售总额208.1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吃穿用烧全面增长。其中吃的商品为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穿的商品为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用的商品为4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烧的商品为1.38亿元,比上年增长78.5 %。集市贸易成交额为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市场消费热点向轿车、家居类商品、通信类商品集中的趋势进一步显现。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建筑装潢材料、化妆品等耐用消费品和小型家用电器销售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餐饮消费旺盛,全年完成营业额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8亿元,比上年增22.1%。邮政业务加快发展,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年内全区投递路线长度为2696公里,比上年增长17.6%,为日益扩大的镇区提供良好的用邮环境。全年发送信函495.8万件,比上年增长9.9%,国内国际特快专递17.6万件,比上年增长23.9%。全年各类报刊订销1964.6万份。
房地产业
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商品房施工面积225.7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5%;商品房竣工面积131.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4%,销售面积140.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8.91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125.98万平方米。空置面积30.1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42万平方米。全年成交过户面积525.87万平方米,成交数量2.04万套,分别比上年减少30.4%和50.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显现,房地产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
旅游产业
把握上海市举行2010年世博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契机,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区国内旅游收入达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2%。至年末,全区共有13家旅游饭店和旅行社22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88万人次,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7243人次,比上年减少2.9%。其中,入境外国人5879人次,比上年减少34.6%;港、澳、台同胞1346人次,比上年增长22.0%。全区22家国内旅行社组织城乡居民外出旅游10.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海湾旅游区、青村世外桃源、申隆生态园等景区(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4.5%,营业收入6079万元,比上年增长178.0%。其中海湾旅游区和申隆生态园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为60万人次和15万人次。海湾旅游区还开发了嵊泗县潍浒诸岛。
教育
奉贤区坐落着不少高等院校,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商学院(奉浦校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奉贤校区)、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菜场路校区)等多所院校,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紧拥在一起,坐落在美丽的海湾旅游区,构成了继松江大学城和南汇大学城之后的第三所大学城——奉贤大学城。
旅游
上海国际风筝放飞场
上海国际风筝放飞场位于杭州湾畔的奉贤海湾旅游区,始建于1992年,占地20万平方米,是继国家批准的山东潍坊之后中国第二个国际风筝放飞竞赛场。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亲临勘定并题写场名。该场先后举办了3届国际风筝赛、5届全国风筝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及国内众多风筝代表团及游客前来参赛、观摩。全国第三届农运会的风筝赛也在这里举行,并成为\'98上海旅游节的旅游项目。游客达500万人次。场内设有国内外风筝发展史陈列室、风筝制作室等,组建了风筝表演队,常年对外开放,广大风筝爱好者能随意在属于自己的天空放飞。
滩浒岛
天然氧吧--滩浒岛滩浒岛地处杭州湾中,隶属浙江省嵊泗县,与上海隔海相望,
奉贤区滩浒岛
距奉贤海湾旅游区12海里。全岛共由大小岛屿、海礁15处组成,总面积0.64平方千米。岛的沿海四周,水中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类栖息生长,是天然近洋捕捞作业的良好渔场,主要资源有:大白虾、海蛰、鳗鱼、凤尾鱼等。岛上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称。周围环境优美,海瀚、礁美、滩佳、石奇、洞幽,气象万千,被誉为"东海明珠"。1999年,该岛由奉贤县政府和嵊泗县政府联合开发,使其成为回归自然、修身养性、休闲度假、登山旅游、商务会务活动的旅游宝岛。
万佛阁
万佛阁位于奉贤重镇--奉城镇,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万佛阁的建筑亦有特色,依城傍水,曾有据堞面山枕流之称;尤其后法堂楼阁建于古城墙之上,别具一格。大殿的钳状套式梁木结构,镶接严密,浑然一体,堪称古建筑一绝。1989年6月经奉贤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十几年来,在上海市佛教协会支持下和新量师太的主持下,重修大殿山门、法堂楼阁,新建头门回廊。佛像金身,宝鼎壮观。明真禅法师为头门、大殿题名,实乃佛门一方胜地。
青村桃园
青村桃园 东海之滨、杭州湾畔的青村桃园,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奉贤花果园"之称。每逢阳春三月,四面游客前来踏青赏桃花,皆称风景美;金秋之时,八方宾客纷纷品尝蜜露柑桔,都道果质优。青村桃园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一日游"丰富多彩,情趣盎然,其乐无穷。电视上介绍青竹桃园挺好,有滑草什么的娱乐项目
上海前线国防教育基地
上海市前线国防教育基地 该基地是经上海市国防教育委员会批准,具有一定规
奉贤区海滨观光大道
模、上等级的集教育、训练、娱乐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中心。基地位于海湾旅游区国际风筝放飞场内。主要从事国防科学教育、军事科技展示、军事体育及培训。设置若干展馆,其中有元帅雕塑馆、领导题词馆、军史馆、被装馆、武器馆、重武器展示区、火箭发射场等,面积达3000平方米。
海滨观光大道
海滨观光大道 新修筑的防洪大道,全长2.6千米,宽13.5米,已成为海湾旅游区的观光大道。古朴典雅的路灯,游客小憩的石椅,内侧宽阔的绿化林带,令人赏心悦目。
著名人物
卫泾,字清叔,原籍萧塘,后迁江苏昆山。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状元,历任镇东军佥判、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曾奏请诛奸臣韩胄,罢右丞相陈自强。后任潭州知州时与朱熹交好。韩 胄死后,卫奏请召还朱熹,但朱已死,又移檄刊刻朱熹诸经及四书注。卫著有《后乐集》50卷。清代学者沈德潜称誉“其人之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泾有如金石之坚贞者,而《宋史》不为立传,可怪也。”
李主一,原名李宪章,曾用名李羔,奉城洪庙老李家埭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幼时在家乡读完私塾和小学,继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附属中学(一说南洋公学)。毕业后回家乡办学,曾任竟成小学(今集成小学)校长。辛亥革命后,李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写诗抨击军阀混战。曾经去苏北从事垦荒。民国14年入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在校期间,经林钧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七八月间,李离校回到奉城,筹组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届县党部,并任执行委员。此时,他常不顾个人安危,秘密往来于上海与奉贤之间,从事革命活动,在奉贤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盐民与渔民,积极开展各种斗争。
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改组本县县党部,李主一被解职。7月,李受中共党组织指示,邀集刘晓等地下党员来奉,先在南桥举办暑期教师训练班,旋于奉城潘公祠内,指资创办私立曙光初级中学。李自任校董。并先后任中共曙光中学支部组织委员、中共县委组织部长等职,常带领师生深入到农民、盐民中,开展反封建斗争。在校内,李等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唱《国际歌》。
民国17年3月,曙光中学被封之前,李主一在上海某地下联络站送信时,因该站已被敌人破坏而不幸被捕,先后羁押于榆林路巡捕房、戈登路巡捕房和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敌人使用老虎凳、棍棒、电烙等毒刑,李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保护上海总工会沪西特派员董锄平等安全脱险。李被捕后,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终因县政当局及土豪劣绅的百般阻挠而未果。
在龙华狱中,其妻前往探监时,李嘱咐她“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要抚养好孩子,并替我在曙光中学操场后面买两亩田,就把我葬在那里,墓旁立块石碑,碑上题‘死得其所’四个字,这样我虽死犹生”。民国17年6月21日黄昏,李被敌人判为死刑。临刑前,李写信给战友,勉励其不要离开组织,要为党好好工作;并将所剩衣物一一赠给李逸民等同监难友。20分钟后,李主一被枪杀于龙华狱中。
朱炳良,齐贤乡龙潭村人。出生于贫寒之家,祖父朱关、父亲朱生都是乡村裁缝。他12岁起先后给4户财主当过小长工,放牛割草,种田打杂,短则数月,长则满年.或因手指切断被辞退,或不堪超量劳作而中辍。14岁始从兄学裁缝,16岁满师。自此,除租种3亩土地外,靠外出裁衣帮工为生,直至解放。一生末进过私塾、学堂之门,成名后自戏为“叫化状元”。
朱自小见长工在劳动时你唱我和对山歌,耳濡目染,10岁即能跟着哼哼,12岁便会编唱小山歌。做小长工时,见财主家孩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上学堂,随口编出“天上乌云薄绡绡,穷人小囡最苦恼”的山歌,满田长工个个称赞。15岁那年,母亲便让他拜江海乡张翁庙村“山歌大王”唐银山为师。《白杨村山歌》、《严家私情》和《林氏女望郎》是本县三首最长的叙事山歌,歌词共达6000多行,一般歌手视为畏途,他却全部学会,且唱得情真意切。
靠勤奋的学习、惊人的记忆和天赋的宏亮嗓子,朱在本县歌坛声名大振。长工、短工爱听他的歌,用以消除农作的疲劳;财主们常请他去唱,用以提高雇工工效。地主李炎生平日为人刁钻,短工们不肯给他干活,李专门去请朱炳良唱歌,以招徕佣工。他探知底细不肯俯就,急得地主象热锅蚂蚁。还有一次,日落西山,已到收工时间,财主帐房递烟给他,叫再唱一曲,想增加劳动时间,朱执意不肯,终使长工们按时收工。每当乡邻夫妇吵架,他主动去唱引人发笑的山歌,使反目夫妇和好如初。
解放后,曾参加松江地区民歌会演和上海郊区群众文艺会演,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作过示范表演,成为上海地区闻名的“山歌大王”。为了保存资料,他请人记下密密麻麻几大本歌词,足有10万多字。“文化大革命”中,他珍藏于箱底的民间文学瑰宝,被几个抄家者焚为灰烬。但他相信还会有放歌之时,每晚卧床温习,一练便三四个小时,10多年不间断,毁去的歌本牢牢刻印于脑海之中。
1982年,年已古稀的朱炳良和本县另两名歌手王炳桃、方梅春一起,应邀参加上海民间文学艺术讨论第二届年会。会上,他演唱的《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郎》等选段,特别是一口气演唱的100多字的急口功,博得满堂掌声。土耳其全国民间文艺协会主席听完演唱,手拉着手与他合影留念。不久,他演唱的《白杨村山歌》、《严家私情》、《林氏女望郎》等叙事山歌相继在《民间文艺集刊》上发表。上海电视台专门为朱拍摄了电视新闻。1984年4月,《解放日报》市郊版以《春催老柳发新枝》为题刊登了长篇访问记。
1980年,他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1984年2月,又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
朱平日身体尚健,惟患哮喘。1986年6月11日,旧病突发,竟成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