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悄然发生。这些转变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周围的进口商品增加了,特别明显的是超市、商店里的进口食品、进口商品增多了,品种丰富了,价格也更趋于大众化。但进口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后如何加强监管,让人民群众明明白白的消费,是工商部门当下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影响贸易结构的调整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总体方针,也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据海关总署统计,8月份全国进出口贸易为3288.7亿美元,其中,进口为1555.6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0.2%,出口贸易为1733.6亿美元,增长为24.5%,贸易顺差为177.3亿美元。另据上海口岸统计,2011年1—8月份,浦东机场进出口贸易额为808亿美元,其中进口为608亿美元,出口为188亿美元。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进口贸易的增长要远高于出口的增长,并且我国贸易进口的趋势还将扩大。
另外国家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扩大内需,拉动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拓展消费品市场,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进口食品经营和销售良莠不齐
面对大量进口食品涌入国内市场,对于基层的监管干部来讲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广大消费者可以不出国享受全世界各类食品;忧的是进口食品经营、销售不规范,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定隐患,主要表现如下:
(一)商品标签不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必须载明食品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进口食品进入国内流通领域后,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如何了解食品的名称、品质、营养成分及食用方式等,只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内容来辩。规范进口食品的标签是保证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检查中,我们发现进口食品标签载明的内容不全,有些无中文标签,有些中文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有些原产地标注不规范等等。
(二)食品进口记录与实际销售商品有误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进口商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但在实际检查中发现,经销商提供的进口食品报关批次记录与实际销售商品不相